鸞堂興衰

鸞堂興衰

 

鸞堂有許多別稱,如善堂、杏壇、聖教、儒宗神教。稱為善堂,是因為導民向善,以民眾福祉為優先,所得的嘉譽。杏壇的別稱,來自於恭接諸天聖神扶鸞闡教,並以其文字道理宣講,猶如師者開班授課而得此名。儒宗神教即是以儒家思想為教義,並由乩生正鸞扶桃筆傳真神聖之教義而得名。聖教即是因為扶鸞闡教,往來降筆皆是歷代神聖,所以榮獲此名。

孔夫子著作《春秋》書,昔時關帝深入研悟,且實踐在日常生活,從不違逆,在凡間完成使命,又念及世間將有玉石俱焚的災厄,所以請命降凡顯聖,設立鸞堂。因此,鸞堂皆以關聖為尊,而以孔子學說—儒家思想—倡導道德為基本教義。

鸞的起源,在於春秋戰國時期,孔夫子與子路夫子周遊列國,子路夫子見一類似鸞鳥的動物,啄沙成字而啟發,藉以如此形式祈禱上蒼降鸞,教化各國,循善去惡,而成為鸞堂的雛形。時至秦始皇一統中原前,兵荒馬亂,各自為政,有君王藉以乩生請神降筆,占卜軍事吉凶以及辨明臣民的忠奸。因此,扶鸞之聖務,在是時乃專屬帝王將相。然則,上蒼本是好生以德,不忍兵戈傷民,所以此術又因兵馬倥傯流傳於民間。時至明清,士人多不得志且因缺乏醫療常識,所以鳩集清談並請神扶鸞,施方濟世,深受世人所好,且無不應驗。時至清末時期,鸞堂更倡導正義,成為人民戒斷鴉片最佳的場所。

民國初期,扶鸞之儀式及教化,雖然仍在民間流傳,但是大多缺乏普世教化的功能,即至興鸞妙化大天尊應運降世,方始振衰起敝,成為台疆地區不可或缺的宗教。鸞堂於今日的風貌,以鎔鑄儒、釋、道於一爐,基本教義仍以儒家思想為中心,博採釋、道之優點,是為期教化更多因緣的世人,輔助其能完成人道,再修學天道。所以依歷史演進,鸞堂時時創新,只要對民有益,可以輔助天道運行的義方,皆是鸞堂運行必為的道路。

百年前甲子,武聖關公,承五教教主推舉,榮登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,此意味著鸞堂再興普救黎民的徵兆。所以凡鸞下門生,更該自我砥礪,認真修為及宣揚聖教義理,成為迷途修者的明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