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禮修行(無庫存)

NT$ 42

商品編號: X039
暫無庫存

傳真類別:桃    筆

正鸞:聖化筆

旨別:奉    旨

出版日期:102/04/20

規格 : P.67

 

賞律:

 

        詩曰:一春無事興偏長,功德耕耘好積糧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靈性永恆隨轉世,肉身覺醒伴神光。

        聖示:深蒙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之畀愛,俯允助印《知禮修行》乙書賞律,今將福音廣告周知,俾使世人行功立德,有其脈絡依循。

        凡助印萬本以上者,准予消解夙世乙世因果。

        凡助印千本以上者,准予消解夙世因果公案三樁,化解病厄五成,增添人生福壽總量百分之十。

        凡助印五百本者,准予消解夙世因果公案乙樁,化解病厄二成,增添人生福壽總量百分之五。

        凡助印三百本者,准予化解未顯成之因果公案(或殺業)乙樁,排解病厄一成。

        凡助印達百本者,准予排解厄曜侵犯或不善業緣。

        凡全程效勞者,准賜人生福壽總量百分之一,或賜福運一樁。

 


傳真類別:桃    筆

正鸞:聖化筆

旨別:奉    旨

出版日期:102/04/20


鴻鈞老祖 降

 

中華民國101年02月25日

歲次壬辰年二月初四日

詩曰:直轄鸞堂法雨隆,著書普化遍西東,

   良津廣設扶頹世,知禮修行建碩功。

聖示:作《知禮修行》之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  維繫人際關係,並不僅仰賴文字語言,更重要的,還是非文字語言,意即表情及肢體動作,因為表情及肢體動作往往是誠於中、行於外的,比如:某人鬱鬱寡歡,不必藉由文字語言傳情達意,他人見之油然產生畏懼及疏遠的態度。因此,非語言即可破壞或聯繫人際網絡,世人豈能不謹慎呢?

  禮節通常藉由經驗累積和揣測形成。不過,禮節並非一體適用,比如:不同種族、不同活動,皆有其禮節規範。世人如何學習禮節呢?其實,禮節注重在一個「誠」字,只要發自真心誠意,縱使不知表面功夫,但由內心誠意即可融入不同種族及場合。俗云:「伸手不打笑臉人」,不過,笑臉若失真誠,仍是屬於虛偽。因此《知禮修行》聖書降世,除了教導世人應有的禮節外,更重要的還是教誨內心真誠。

  文章道理闡述再精闢入裡,禮節的心法仍是「實踐」。禮節失於實踐,便無法心領神會,更遑論要從行禮了知修行的道理。所以,世人研閱本書,理宜閱後付諸實踐,如此一來,不僅陶冶心性,更可將禮節感染他人,齊心一志,做到了禮節,可以拉近人我關係。當然,學習禮節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造業的機會。因此,希求維繫人際關係或期精進道程的修者,必然不可錯過本部聖書。

  《知禮修行》開著之初,聊述幾語,忝列篇前,是為序。

鴻鈞老祖降序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二月初四日

 


太乙天尊 降

 

中華民國101年03月03日

歲次壬辰年二月十一日

 

詩曰:著書教化繼年年,激濁揚清德澤綿,

   明正鸞堂勤勸善,以文載道感蒼天。

聖示:作《知禮修行》之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  不同的地域、時間、人種,皆有不同文化及習慣。文化習慣則以禮節規範,尤其時空的更替,更會使禮節變異,比如:為規範女子遵從三從四德,而衍生出裹小腳的禮節,然而,此禮至今已經無法適應時下環境;又如君侯將相在昔時的葬禮,皆有不同規格,然則,至今打破階級,葬禮以哀戚簡樸為主。雖然時代不同,文化差異,但對於修行的禮節是否應該援引古例呢?答案相當分歧,不過只要秉持誠心,相信可以減少分歧的距離。

  天神、地祇、人鬼,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環伺,身為世人,理當如何與之溝通或持甚麼禮節祭拜呢?孔子有云: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;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。生與死是定數,而過程是必須以修行取代的,修行即是圓滿人道,人道是以道德維持,而力行道德則是行禮,因此,莊子亦云:「善其生,所以善其死」。意思也是在人道上著手,因為死亡並非經驗的範疇,所以人道知禮而修,即可知道如何上祠天神,下祭鬼祇。

  克己復禮為仁。行禮是外在表現,仁心是內在修養,因此世人希賢成聖,必依禮節規範而行,《知禮修行》乙書降世,即是教導世人行仁依禮,所以降世普傳,人人研閱必可移除人道遮蔽,而以仁心成賢為聖。

  寶書降世,簡言為序。

太乙天尊降序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二月十一日

 


軒轅黃帝 登台

 

中華民國101年03月10日

歲次壬辰年二月十八日

 

詩曰:希賢希聖道勤匡,文字因緣拯世狂,

   知禮修行迷俗喚,同登彼岸沐恩光。

聖示:作《知禮修行》之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  心是一身的主宰,心的發用付諸於外,就是行為,行為有善有惡,之所以有善惡的分別,是因為心與身的突衝。比如:肉身要維持能量,會飢餓、口渴,想溫飽,所以會有自私的行為發生。自私為惡,因此為抗禦外在踰矩的行為,就有禮的產生。

  立足在社會上的人們,對於禮節總是模稜兩可的,因為一知半解,所以容易造業,倘若上蒼不予適度指引,便是不教而殺謂之虐了。因而普勸世人必須識禮修行,識禮修行又是什麼呢?即是以仁心發用,力行於外在的行為,在修行的過程即如一顆璞石,如何琢磨成美玉,就是藉由善行仁心,符合禮節,圓融人生。

  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,所謂的法規,充其量是文字規範而已,並無法使人們真正從心踐行,不踰規矩。所以欲使人們有恥且格,必須導以仁義道德,而使仁義道德真正表現在外表行止,因此禮是因時制儀,有其活潑性。活潑性如何表現在當下而付諸修行呢?信必由《知禮修行》聖書中獲得最佳的解答。

 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禮節的尺,只是度量的刻度單位各異,當這把尺踰越社會認可的尺度,即是違法。但是既是修行,那麼尺度便應更嚴謹,因此《知禮修行》不僅是處世良箴,更是修者的圭臬。開著降世,即是欲世人圓滿行止,所以善眾理應廣泛宣揚,方不負上蒼的苦心。

  寶書開著之初,略述幾語,以為序。

軒轅黃帝降序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二月十八日

 


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

 

中華民國101年11月10日

歲次壬辰年九月廿七日

 

   跋

 

  知禮修行到底是須先知禮才能修行,抑或要修行才應知禮呢?其實是又要知禮,還要修行。

  為什麼要知禮?因為知禮是人與人之間的規矩,正所謂「不知禮,無以立」。人居天覆地載之間,享有天地間種種資源及恩惠,不過,人卻必須異己的付出,才能輕易地生存。比如飲食,人皆必須飲食,但是仰賴自己的力量,恐怕難以生存,所以有人耕作,有人提供器具,林林總總結合為一個有效率的群體,人因之便於生活,因此人必須由禮維繫彼此關係,即為什麼需知禮的原因。

  為什麼要修行?因為人是帶業轉生,降於世間大染缸之中,首要的目的不是消業,而是不再造業。雖然修行時而規範了生活,但是此規範是因為人受習染,陳習已深,所以認為修行是種拘束。不過人亦可不用修行,只是不修行,惡習一再加增業障,生活必然乖蹇,一旦積業甚深,行住坐臥均有阻礙,那麼於人間失去樂趣,又何苦走這一遭?所以修行首要不造業,次要即消業,業障潛消,即有圓滿人道之機緣。

  知禮修行是邁步天道的基石,因為知禮提供了種種完成人道的觀念,修行則是踐行這些觀念,使在人道完成的過程中,因為琢磨而在潛移默化中接近天道。所以,世人得此寶筏,應當閱而明理,明理而行理,行理而宣化,則必可使染缸縮小,甚至不再習染自性,如此離回仙鄉之日則不遠。

  寶書完著,簡言為跋。

豁落靈官王天君降述於 無極證道院.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九月廿七日

 


天上聖母 降

 

中華民國101年11月17日

歲次壬辰年十月初四日

 

   跋

 

  世人行禮有內外表現的形態,有時因為虛應世俗而行禮,有時即真誠的發自內心。不過倘是虛應世俗之禮,一旦人事物改變,極容易違禮犯義,影響人際關係。

  行禮必須發自真誠純良的內心,才能化被動為主動,雖然世俗來往,有時為了功利,但若以虛應行禮,必容易顯出虛偽而令人有善變的觀感,若以真誠純良的內心發之於外在,總總言行必然符合溫良恭儉讓,是以當以是心與人交往,功利必可不求而自得,因為行為舉止已可博得信任。

  常人行禮,發之於外,汲汲功利;智者行禮,誠之於內,功利相隨。因為發自內心而行之禮,不因顛沛流離的環境改變,而且能因恆毅的行禮感動他人,進而施惠,因此禮不僅是人際關係的渠道,更是營謀事業不可或缺的德行。

  《知禮修行》從外漸序言及內涵之禮,實是世人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寶書,是以如今即將付梓,理當廣而宣揚,方可重揚禮儀之邦的美譽。

  寶筏完著,簡言至此,是為跋。

天上聖母降跋於 無極證道院‧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十月初四日

 


至聖先師 降

 

中華民國101年11月24日

歲次壬辰年十月十一日

 

   跋

 

  時有聽聞修道必須內外雙修,那麼內外雙修是什麼意思呢?其實應視情況而論。在功德上,內是修心,外是行善;在教育上,是文武合一,內是文,是知識內涵,外是武,是強健體魄;在道上,以天為外,以人為內,順天應人,達到天人合一;在禮上,即以真誠的內心表現外在謙卑態度,林林總總結合便是內外雙修。

  《知禮修行》是一部闡述禮節內外雙修的寶書,緣起於世下環境功利過度,人人皆以虛偽面具相待,爾虞我詐,乃至於防禦心日益增加,進而互相猜忌,遠離淳樸良風。所以,上蒼為揭露世人神秘且虛假的面紗,聘請 亞聖自人之舉止至禮節底蘊,充份說明,以期善誘反璞歸真之道。因而世人應以本書之論,作為修身基礎,方不負上蒼苦心。

  趨於功利的病灶,必須從學習禮節而節制,因為禮是用真誠心相待。若人雖為功利,卻仍力求均等的心態,則本書普化之功便趨良效。而今書將付梓,必是洛陽紙貴,發行教化定可減緩人趨功利的心態。因此至盼廣為宣揚,由人道而漸次圓滿天道。如此,世人之業少,災劫亦隨之減少。

  寶筏完著,簡言為跋。

至聖先師跋於 無極證道院.武廟明正堂

天運壬辰年十月十一日

 

本社善書為免費贈閱,索取善書以中華郵政310*228*103規格的箱子為最大出書量(約30-50本)及由本社負擔郵資。第五十一本以上或超規的索閱數量,敬請自付郵資。並歡迎依工本費惠予助印,以利充足庫存,流通善知識,淨化世間,功德無量。

欲大量流通普化之善信大德,可電洽本社04-22393203索取,執事人員竭誠為您服務。

助印劃撥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