揚儒扢雅

NT$ 42

商品編號: X044
有庫存 206

傳真類別:桃         筆

正鸞:聖化筆

旨別:奉         旨

出版日期:104/10/17

規格 : P.112

賞律:

凡發心助印達萬本者,敕准消解二世因果公案。

凡發心助印達千本者,敕准消解因果公案二樁。

凡發心助印達五百本者,敕准消解因果公案乙樁。

凡發心助印達三百本者,敕准消解未顯之因果公案乙樁。

凡以上諸條殊例符合誠摯發心專案呈疏者,均可依是時將已顯之罪業酌情化解。

以上殊例乃鑒世人修到殷勤,卻受夙夜折磨而特頒之例,滿盼世人踴躍護法,上慰天蒼。

 

賞律:

凡發心助印達萬本者,敕准消解二世因果公案。

凡發心助印達千本者,敕准消解因果公案二樁。

凡發心助印達五百本者,敕准消解因果公案乙樁。

凡發心助印達三百本者,敕准消解未顯之因果公案乙樁。

凡以上諸條殊例符合誠摯發心專案呈疏者,均可依是時將已顯之罪業酌情化解。

以上殊例乃鑒世人修到殷勤,卻受夙夜折磨而特頒之例,滿盼世人踴躍護法,上慰天蒼。

 


傳真類別:桃         筆

正鸞:聖化筆

旨別:奉         旨

出版日期:104/10/17


大成至聖先師 降

 

中華民國102年12月01日

歲次癸巳年十月廿九日

 

詩曰:振臂疾呼大道修,勉民向善泛慈舟,

   鸞風扢雅傳真理,德範成真脫九幽。

聖示:為《揚儒扢雅》作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  「天大地大人亦大」。人乃三才之一,秉受五行之氣,天生地養,貴為天覆地載之靈。然則,五行氣生,臨受陰陽矛盾,以致泯滅天真,斷然妄逞物慾,實枉為萬物之靈長。但三才需全,方可輔道運行,乃因利天之道在於陰陽交合,利地之道在於剛柔並濟,利人之道在於禮義廉恥、良知良能。然而,三才無法共濟而生生不息,莫怪天災、地劫、人變頻傳。

  人心思變,總是為肉身著想,雖是無可厚非,但皆為逞文明科技,而斷除人道關懷。天德至仁,仍不忍降下災劫,混沌重生。是故,位居三才之一,應效天地不變之理,修身以安天命,否則天德好生,仍會為延續道之運行而有清算之舉。

  人心不古,罔顧仁義道德,任逞私慾,上蒼不忍三才之人沉淪,遴選貴堂開著《揚儒扢雅》,即是藉由鸞刊暢通之河渠,宣揚人道思想於阡陌之中。因此,寶書之著,藉以傳真,扶鸞彰揚儒學及鸞堂點滴,以期善誘修子明辨人道思維,再增入天道。更依此為幼者點亮明燈,依鸞堂禮儀道義精進道程。

  降生世塵,扣減老幼之年,大抵僅有卅年光陰能見於世,卅年之歲月可使修子道德品行,甚至修道歷程重如泰山,抑或輕如鴻毛,取決要點端憑因緣彰顯與否。是故,貴堂諸賢極具揚儒扢雅之重要角色,尤其在堂進修更須律己修行,成為他人見賢思齊之典範,是以責無旁貸,亦是功德無量。

  寶書開著,聊述著書之旨及二三言,置於篇首以為序。

大成至聖先師誌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癸巳年十月廿九日

 


亞聖孟軻 降

 

中華民國102年12月08日

歲次癸巳年十一月初六日

 

詩曰:揚儒扢雅拯炎涼,丕振鸞風渡十方,

   節義忠貞明至理,人人證道慰天蒼。

聖示:作《揚儒扢雅》之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  孔夫子踐行仁道,成就天道,樹立為賢成聖之典範,倡議仁道思想,普及塵寰,禮應而義全。圓滿之仁義道德,乃是精神及生活必備之食糧。然則,現世名利掛帥,義氣及仁德目標儼然成為名利提倡之工具,導致人心腐敗,利益專前仁心可有可無,乃致哀鴻遍野,實是咎由自取。

  生我所欲,義亦我所欲,二者不可兼得,捨生取義,道理之宣揚,重其精髓,並不以字義為義。然則,四書五經留傳久矣,雖具教化功能,但鮮有勤毅力行者,是以,道德淪喪並不為過。上蒼察視民情,知其所以,因而時時敦聘上界高真,依民弊病,施濟良方,明鑒道德頹喪之悲,故降《揚儒扢雅》於畀重之鸞堂,乃期許暢通傳媒管道,代天宣化,並藉儒家與鸞門淵源,導民以德,此乃魚與熊掌兼得之方。

  子不語怪力亂神,鸞堂藉天垂重,扶鸞宣儒,理既良善,義更周圓,是以,既不怪亦不亂神,況且貴武廟明正堂扶鸞闡教,導民從善,業已四十星霜,拯民於水火之輩,不知凡幾,因而上蒼遴選貴堂成為振衰起敝之宣儒渠道,乃是事半功倍之舉。因此本書開著,必然成為霧中寶圖,供迷子有方可循,進而從人道攀登天道。

  開著之初,遙祝付梓後洛陽紙貴,獻言至此以為序。

亞聖孟軻降筆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癸巳年十一月初六日

 


宗聖曾參 降

 

中華民國102年12月15日

歲次癸巳年十一月十三日

 

詩曰:扶鸞闡教振綱常,養性修身大道匡,

   甚願人人拋利慾,歸真返璞邁天鄉。

聖示:作《揚儒扢雅》之序。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  心乃貌之根,審心則善惡美醜自現,所謂相由心生,一點無有虛謬。行乃心之發,觀行則禍福可辨,所謂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,亦是中肯之詞。因此處事為人先由修「心」起始。惜哉世人掠名奪利,遮蔽本心之善,導致世間烏煙瘴氣,人人爾虞我詐。

  欲求恢復性善光輝,應修大道,欲修大道須求明師,明師指路時時鞭策,方能幡然早覺。惜哉世道明師難逢,多以些微才能妄稱名師,導致忘義求利者彼此相害,世道逐漸灰濛,豈不悲哀!上蒼有鑑於此,頻頻敦請各界高真扶鸞闡教,即是欲挽世海狂瀾於既倒之秋,希冀文字因緣,廣設良津,每言每句,成為茫海燈塔,每書每冊,造就無數明師。等等義方,皆是用心良苦,世間迷途之輩理應早日覺悟,方免天災降世,悔之已遲。

  復聖顏夫子以克己復禮為仁,受到世人所稱善,雖因短短蜉蝣一生,卻可成就果位,為世人所效法。今上蒼敦聘著作《揚儒扢雅》,亦是藉其堅毅力持仁道精神,善誘世人見賢思齊,以及援引宣揚儒家思想與鸞堂之淵源,是以,本書為求普渡眾生,必以淺白言詞作為闡述文體。然則,世人不可識為吟風舞月之書籍,束之高閣而不理,倘若仔細研閱,必可解決人生道路上修身之羈絆。

  簡言幾語,是為序。

宗聖曾參降序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癸巳年十一月十三日

 


濟佛登台 降

 

中華民國104年06月07日

歲次乙未年四月廿一日

 

聖示:為《揚儒扢雅》乙書作跋。

 

 

  自己所不喜愛的事,也是一種滿足自己的欲望,因為世人明白自己不喜愛的事物,將「不喜愛」比擬為一個事體,因為喜歡「不喜愛」,所以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,七情六欲自然發用,因此喜歡「不喜愛」的情緒是不學而能的。

  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是同理心的轉移,佛家所言的佈施是將己有的事物給於他人,雖然應持歡喜心佈施,但在佈施者的內心深處仍有一點不捨,這是絕大多世人的心態。儒家所言勿施於人,則純是給予,意即將不喜愛的事物內斂不揚,不使他人因受自己不喜愛的事物所擾。因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雖言「不施」,實則已施。

  如何洞見「不施」卻已施呢?從「恕」可見端倪。恕,是原諒,是接受,不將自己不喜愛的事物再轉嫁給他人,所以曾子有言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。」欲求一貫道德,圓融自己,即不該以不喜愛的事物加諸他人,因此恕道是隱性的培功立德。

  世人皆是「好好色,惡惡臭」,然則卻往往加諸他人惡臭的情緒,倘若能將惡惡臭的情緒內化而發揚好好色的心態,不僅自己無形中積功累德,更可因為發揚美好事物,分享快樂情緒,自利利他。本書之著,隱含諸多儒家哲理,更有淺白的處世道理,是為普化救世的寶筏,因此世人得閱本書,理當己達達人,閱後省思為何喜愛與不喜愛,而作為自省的憑藉。

  寶書完著付梓之後,必然洛陽紙貴。吾略述幾語列於篇後以為讚揚,以為跋。

濟佛降著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乙未年四月廿一日

 


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

 

中華民國104年06月14日

歲次乙未年四月廿八日

 

聖示:作《揚儒扢雅》之跋。

 

 

  子曰:「仁者人也。」仁與人之古義原本相關,所以人的處世態度圍繞在仁的本義上,人生活的點滴亦是仁的範疇,因而既為人則不可違仁。

  仁者是己立而立人,己達而達人,立與達是世人生活上的目標。但是之所以需要立人達人乃為了提升出物慾,不使物慾成為人我之間的隔閡。如何立人與達人?首要條件必須己立及己達,能立能達的人,才能有資格和能力成為他人見賢思齊的典範。依此類推,一己必須能立能達,成為仁者,方可教導他人,並因為仁的慈憫拋棄物慾,成為效法的準繩。

  《周易觀卦》:「聖人以神設教,而天下服矣。」上天慈悲,大開普渡之門,處處開堂,方方闡教,以儒宗鸞門揮鸞撥砂,文字教化敦促世人行仁履義,並在生活顛沛流離的情況下無時不忘倫理道德。因此,諸天聖神仙佛大力宣揚生活宗教,乃是倫理貼近生活,倫理又有宗教闡揚,必可達導民修道為善的目標。綜此而論,《揚儒扢雅》即是如此教民修德行仁的寶書。

  寶書降世仍賴世人捧讀,讀有所感踐行於生活,生活得以圓滿,即當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,方不負上蒼苦心及夫子期期降鸞的辛勞。寶筏完著,僅獻幾語是為跋。

豁落靈官跋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乙未年四月二十八日

 


紫微大帝 降

 

中華民國104年06月21日

歲次乙未年五月初六日

 

聖示:為《揚儒扢雅》作跋。

 

 

  人人皆知知足的重要,但是知足往往與物慾之間拉扯,之所以棄知足而就物慾,乃是以為知足是一種基本德行,誤認為知足如空氣般唾手可得,因而忽略。

  所謂「知足常樂」,從肉體而論,知足者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,所以能獲得身體健康;反之,不知足者,容易發怒,所以經常血脈賁張,影響心血管疾病,因此知足雖然是基本德性,卻影響甚多。能知足,笑口常開,在人與人相處,必然和樂無爭;反之,錙銖必較,想當然人我關係惡劣。

  樂天知命,是知足的圓滿意,樂天者心思往往朝向正面,反之必容易悲觀,甚至怨天尤人。諸如知足意義想必世人耳熟能詳,不過就是因為視之為「應該」,所以無法深切反省及踐行。《揚儒扢雅》開著至今,皆以平淺且貼近生活的文理教化,耳提面命,即是須世人明白道理,人人皆付諸執行,才能獲得成果,因此本書是生活的指南,更為修道精進的良書。

  寶書完著,聊獻幾語,是為跋。

紫微大帝跋於

無極證道院

武廟明正堂

天運乙未年五月初六日

本社善書為免費贈閱,索取善書以中華郵政310*228*103規格的箱子為最大出書量(約30-50本)及由本社負擔郵資。第五十一本以上或超規的索閱數量,敬請自付郵資。並歡迎依工本費惠予助印,以利充足庫存,流通善知識,淨化世間,功德無量。

欲大量流通普化之善信大德,可電洽本社04-22393203索取,執事人員竭誠為您服務。

助印劃撥單